News

新闻中心

尊龙人生就是博d88云南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一阶段比赛项目一览

2024-07-04 06:14:0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尊龙登录入口尊龙登录入口为适应疫情防控要求,按照分散、小型、闭环的原则,云南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分三个阶段举行:第一阶段比赛为6月9至18日,设民族式摔跤、射弩、吹枪、陀螺和秋千等5个项目的比赛;第二阶段比赛为6月24日至7月3日,开展蹴球、高脚竞速、板鞋竞速、花炮和龙舟等5个项目比赛;第三阶段比赛为9月20至26日,进行运动会开幕式、闭幕式,并进行表演项目和民族健身操、民族武术和民族马术等3项竞赛项目。

  据有关资料和文物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有摔跤活动尊龙人生就是博d88。最早称为觳抵,以后又称角抵、手搏、相搏、角力、掼跤、争跤、撩跤、摔角、率角等。在不同的民族中,摔跤运动的发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一些民族在不同地区,其比赛方式也有所区别。

  在1953年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摔跤就成为一个重要比赛项目,截至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经有搏克(蒙古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回族式摔跤)、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6种摔跤方式列入正式比赛行列,并且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完善的规则与裁判法。

  且里西是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等人民共同喜爱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在1991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且里西被列为竞赛项目。

  且里西比赛场地要求简单,一般是根据人数众寡,选一块大小合适、平整松软的草地或沙土地,观众围坐成圆圈即为跤场。跤手身穿民族服,腰系布带入场,在一到两人主持下进行比赛。普通比赛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愿参加,按年龄入场,年龄小者先入场,场上的一方被摔倒,场外选手可自由自愿上场与胜者较量,这种形式多是为了娱乐或选拔选手;另一种较为正规,带有比赛性质,一般以村或街道为单位进行比赛,这种场合,双方要挑选训练有素的选手通过一定的方法显示自己的威风气势。

  由于受南北疆维吾尔族居住区域、生存环境和生产特点的不同以及民风习俗、生活习惯的影响,且里西主要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和形式。

  一、喀什噶尔式且里西。主要流行于喀什、阿图什、阿克苏、和田等南疆地区。比赛规则是选手腰系一根长2至3米的蓝棉布腰带上场,在主持人(裁判员)的主持下双方行见面礼。双方互抓腰带准备好,待主持人发出开始信号后即各施身手,以使对方肩背着地为胜。这种跤法不允许使用缠绊动作。莎车、和田、麦盖提、岳普湖等地的且里西与上述地区的跤法略有区别。此外,麦盖提、巴楚、英吉沙县等地还盛行一种抱腿、抱腰、缠腿摔跤,比赛形式有擂台赛、对抗赛和对手赛等。

  二、吐鲁番式且里西。主要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一般采用团体3人对抗赛。赛前,跤手要系腰带和右大腿根部系毛巾(或布带)出场,双方互相用右手抓紧对方的腰带,左手抓握腿部的毛巾,抓牢后主持人发令开始比赛。这种跤法没有任何动作限制,不论使用什么技术,只要将对方仰面摔倒并让其肩背着地即可。若一方倒地后肩背未着地,另一方可继续使用技巧,直到对方肩背着地为止。传统维吾尔族摔跤,不分体重级别,没有统一的服装要求和时间规定。喀什噶尔式摔跤以一跤定胜负,吐鲁番式摔跤则为三跤二胜见高低。评定胜负的标准是将对方摔成肩背着地。

  格是彝族人民的一项具有浓郁特色的男子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彝语称为“杏格”,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彝族地区。格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彝族同胞的喜爱,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式摔跤具有强烈的对抗性,是集力量、技术、意志于一体的竞技运动尊龙人生就是博d88,它不仅要求有强健的体魄和高超的技能,而且要有钢铁般的意志。由于对抗性很强,人们在进行这项训练或比赛中难免有伤残事故的发生,因而彝族式摔跤有较完整规范的传统技术和道德规则。技术上要求力技结合,以技取胜,讲究礼貌待人、文明比赛,不能有粗野的动作和用犯规动作故意伤害对方的行为,长期以来形成了人人必须遵守的比赛规矩。

  格的比赛方法在传统上只划分年龄组别,不分体重级别,少年组17岁以下,成年组17岁以上。比赛的双方队员入场比赛前和比赛结束后,互相握手,做完礼节,系好腰带,抓好对方腰带后方能开始进攻,不能用抱腿、反关节动作。比赛中双方只许抓着系在对方腰间的腰带,抓带方式是两手从两侧抓对方腰带,直到把对方摔倒(包括膝、肘关节以上任何部位着地)为胜。摔三跤定胜负,即连胜两跤者或三跤两胜者为获胜者。

  为使彝族式摔跤朝着规范、公平的竞赛方向发展,在保留其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对彝族式摔跤进行了较为完善的改革,制定出了统一的竞赛规则,如比赛场地使用软土坪草地,室内可采用中国式或国际式摔跤场地,比赛必须着彝族服装,平底胶鞋,腰带分别为两根长1.5~2.0米的红色、蓝色棉布带或绸缎带,分别标志比赛双方队员红方、蓝方,使得彝族式摔跤这项具有彝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竞赛规则更加完善。

  格(彝族式摔跤)于1991年9月在广西南宁市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摔跤队参加了比赛。

  北嘎是藏族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藏语称为“北嘎”“加哲”“有日”,四川康定藏族人称“写泽”,白马藏族人称“卡惹则”。

  比赛时,双方运动员必须按要求双手抓好对方腰带(可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或双手在对方背后握抱),仅靠腰臂之力提起对方将其旋转摔倒,忌用脚绊或蹬踹对方。运动员肩、背、腰、臀、头、体侧的任一部位着地即为负。

  陀螺又称打陀螺,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较为广泛。1995年,在昆明市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打陀螺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在2003年宁夏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前更名为陀螺。目前,在许多省区市的民族运动会上都设有陀螺比赛项目。

  陀螺传统游戏按竞技形式可分为比旋类和击打类,击打类中也含有比旋的成分。按区域流行的特点分有云南、广西及贵州南部的打陀螺,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各省区的抽陀螺,还有流行于福建、的抛陀螺。

  目前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比赛的陀螺是一项两队在比赛场地上从守方旋放陀螺开始,由攻方将自己的陀螺抛掷,击打守方陀螺,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与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内比旋转的时间更长的比赛项目。

  1.报名不足8个队(含8个队)采用单循环比赛;8队以上采用分组循环,比赛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分组单循环办法进行预赛;第二阶段采用交叉比赛办法进行决赛。

  1.比赛分两个阶段最进行,第一阶段采用分组单循环办法进行预赛;第二阶段采用交叉办法进行决赛。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射弩运动,流行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深受苗族、彝族、佤族、普米族、独龙族、德昂族、阿昌族、拉祜族、傈僳族、瑶族、怒族、基诺族、黎族等少数民族的喜爱。

  弩的原理与弓箭一样,但操作方法和弓箭不同,弓箭是用手拉弓立射,而弩是由弩批(弓片)、弩床、弩弦组成。弩批呈月牙形,一般有1米长(小的50厘米)。弩床即弩身,中间有弩槽,是放箭的地方,后面是镶口,有牛骨做成的“发牙(扳机)”。操作时先把用黄麻搓成的弩弦拉入镶口,槽内放上箭,扣动扳机便射出。这是一种横射,可以从容瞄准的狩猎和防身的武器。弦拉入镶口的张力,一般为100至200多斤不等,所以射程较远。射弩的方法也有立射、跪射、卧射等不同方式。

  在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云南、广西选手进行了精彩的射弩表演,这是射弩第一次出现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上。

  在1986年8月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射弩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早期的射弩比赛,运动员所用的弩具以人工制作为主,加工工艺较为简单。随着参与者的增多,规范的制式弩具出现并与人工制弩共处一个赛场,制作工艺的提高,使其准确性大为提高,促进更多的人参与该项运动。在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运动会主办者将手工制弩定为民族传统弩,制式弩具定为民族标准弩,划分为两个组别进行比赛,使得该项运动有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每队三名运动员全能资格赛成绩总和计团体名次。成绩相同比立姿的最后一段成绩(5箭),依次类推。再相同比全能成绩中的10环、9环……依次类推。

  立、跪各10支箭(单轮3+10、3+10),资格赛成绩产生前8名参加决赛,资格赛前8名成绩相同的单箭决赛。资格赛加决赛成绩计名次。

  吹枪运动广泛流行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白苗支系聚居区、特别是董干镇的马林一带。吹枪运动在苗语里叫“盏炮”,其历史渊源与当地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吹枪运动历经数百年发展,于1988年由麻栗坡县民族事务委员会、麻栗坡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挖掘整理,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推出吹枪运动项目,每年麻栗坡县的花山节各村委会都组织村民举行吹枪比赛。

  吹枪运动1990年开始在文山全州推广,同年作为表演项目首次在云南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场上亮相。1999年,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吹枪被列入表演项目,第一次亮相京城,首次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如今云南省的每个地区代表队都设有吹枪运动队,并有序地开展吹枪运动的训练。

  目前云南的吹枪比赛用靶纸、场地与射弩比赛所用的相同。而在云南省民族运动会的吹枪比赛中,传统吹枪器具已由制式吹箭器具代替。

  按两轮成绩总和计算名次。各项目先进行资格赛,获得该项目资格赛排名前八名者进入决赛,资格赛成绩不带入决赛。按照决赛成绩评定名次。

  按运动员立姿、跪姿各两轮成绩的总和计算名次。个人全能比赛:按运动员资格赛立姿、跪姿各两轮成绩的总和计算排名,获得该项目资格赛前八名者进入决赛,资格赛成绩不带入决赛。按照决赛成绩评定名次。

  以本队3名运动员成绩总和计算名次。团体全能比赛:以本队3名运动员个人全能资格赛成绩总和评定名次。

  按男、女队运动员立姿、跪姿成绩的总和计算。混合团体采用立姿进行。由每队个人全能资格赛排名第一的男、女运动员组成,以每队男女运动员全能资格赛成绩之和排出前8名,获得该项目资格赛前八名的队进入决赛,资格赛成绩不带入决赛。按照决赛成绩评定名次。

  荡秋千是我国很多民族共有且盛行的游艺竞技项目,由于各民族的文化背景、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荡秋千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运动形式。除了最常见的吊秋之外,一些民族还有许多秋千的变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开展非常重视,秋千作为一项古老的、多民族所共同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成为表演项目,第三届即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首个秋千比赛规则是在吉林、辽宁等地方秋千比赛规则基础上制定的。秋千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后,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场地和器材也得到不断改进。2007年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加秋千比赛的运动员进行了体重分级,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秋千比赛中来。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秋千比赛,分为高度比赛和触铃比赛,每种比赛方法又包括单人和双人比赛。运动员在秋千架上试荡,以尽可能少的预摆次数达到领先他人的高度或触铃次数。

搜索